御生堂快讯 >> 梦回千年御生堂

未开封的古代中成药
这些都是清代、民国时期没有开封的中药,丸、散、丹、膏,应有尽有,大概有几百种。丸是将药料粉碎后与蜂蜜混合制为内服丸剂;散是数种药料粉末均匀混合的东西;丹是植物药为主混有中金属化合物剂量很小的药品;膏是以油和铅丹类药混合加热炼制的膏药。展柜里的蜡丸,是清代的牛黄安宫丸,都没开封,外壳用天然蜡包着,你看经过上百年的历史,尽管蜡皮颜色有点变深,但里面的药不会变质。
编辑旁白:不知道这东西打开以后还能不能吃。
玩具不只是用来玩儿的
御生堂收集了几万件古代陶瓷玩具,从战国时期到民国末年各式各样的没有断代,头解放时家里曾经拿两袋粮食从别人手上换一只高不足3厘米的宋代白釉褐彩小狗,在当时可是大价钱。这和开药铺有没有关系也没听老人讲过,儿童来看病有个玩具总比没有好吧。启功先生经常到御生堂看这些玩具,有时还爱不释手的拿回家玩几天。但有些确实和医药有关系,比如有好多鸟形的玩具,古人将鸠鸟称作"不噎之鸟",陶瓷做的鸠鸟玩具的寓意就是祝愿老人和孩子进食流畅。还有宋代的白釉黑彩牛车,民间传说汉代韩康卖药言不二价,皇帝请其进京看病,韩康执意乘牛车,路上不忍看到御使们奴役为其修路的百姓,弃车而走,后人做牛车为玩具以纪念韩康。还有孕妇、侏儒和生儿育女、性文化的玩具等等,应当说和医药都有关系。 编辑旁白:唉,现在的医生啊,谁还能在手边准备个玩具专门哄来治疗的小朋友,如果真有人那么做了,也会被同行当成笑柄或是神经病吧?医者的人文关怀,其实不只是治好病那么简单。 (香熏炉的历史和照片,针的历史和照片,300年的灵芝,朱砂佛珠)
三、收藏被遗忘的美丽
画里的模特们,梳着三十年代老上海最流行的发式,身着旗袍,或翩然一笑,或优雅静坐。这些美人的音容笑貌,让人想起《马路天使》里,周璇唱的那首“天涯海角觅知音”的历史余音。她们,曾经是中国最红的演艺界明星,她们用自己温婉的眼神和举止诉说着一个年代的故事,试图让观众通过她们的眼神了解她们所要传达的信息,信息的发布者们,在画面的角落,标上自己的名称和宣传话语——这些,是清代、民国时期的药品广告海报。
那个年代,是中医与西医交错的年代,正是在那样的年代,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正是在那样的年代,中医逐渐在中国人的视界中重新与巫医归为一类,在西医的强势进攻中涅磐,等待重生的一刻,这一等,就是几百年。
被这些美丽而沉静的广告所包围的,是大厅中央摆满了小玩意儿的柜子,有中药、西药以及各种神丹妙丸,也有德国医生在中国生产的器具承盘、针具和各种医用器具,还有银质粉盒、皂盒。
玻璃柜里物件,或者长出了锈斑,或者模糊了字迹,或者残破了表面,这些伤害像是老人们额头上的皱纹,记录着一个西风渐进,中西药渐渐退出国人主流医学的年代。隔着冰冷的玻璃,仍然能感觉到这些小物件,被老祖宗们揣在怀里、捧在手里的余温,那是一种生命的温度,永不消失。
二天堂
像这个二天堂,当时是广东的知名字号,当时行政院的院长于右任亲自给他题的字号,当时广东的省长给他题的对联,这个演员也是当时非常知名的演员,相当于现在的大明星一样,画家也是一位知名画家。
编辑旁白:堂主有一点说的不对,那时的演员肯定没现在挣的多。
屈臣氏的老广告
现在屈臣氏矿泉水到处都是,在香港还有屈臣氏大药房。一百年前,是中国的老字号大药房。现在在大陆已经变成化妆品和超市了。很多老字号都是靠药起家。
编辑旁白:我晕,屈臣氏居然还做过药。

一百年前的温度计
这是个一百年前生产的温度计,直到现在还很准,当时拜尔公司为了宣传他的产品,当作广告送给一些大药房,上面有拜耳公司的标志,挂上它就等于给拜耳做宣传了。
编辑旁白:洋人会做生意果然有历史,这就是传说中的试用品。
瑞士汽巴公司
现在经常在电视里做广告那个“扶他琳”就是这个厂家生产的,一百年前就进入了中国市场,最初就是搞染料,后来转做化学药品。当时,人家就用中国传统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来宣传人家的产品。
编辑旁白:染料和制药厂?他们到底是怎么转型的?
二、“御生堂”映像
图片提供:御生堂
图片讲解:柏 杨
文字整理:王 洋
御生堂原景重现
御生堂原来是个老药铺,始创于明万历36年(1608年),2008年正好是四百年了。老牌匾上的“御生堂”三个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御为普济,生乃永盛”。
古代的招幌,其实就是现在的广告。御生堂门前的招幌是很讲究的,悬挂招幌的支架带着昂首的云纹鹤头,代表了平安吉祥,云彩也是吉祥的意思,悬挂的招幌是方形、圆形的木制标牌,代表着中药的丸、散、膏、丹。垂在下面的是双鱼,意指八卦里的阴阳鱼,鱼甩籽无数,代表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也象征着中医、中药延绵不止的生命力。 编辑旁白:摆在展厅门口的这个“老药铺”让人有时空错乱的感觉。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门墩儿,狮子、老虎,各种怪兽应有尽有,但是御生堂老药铺前的门墩儿你可能没有见过,是两个石葫芦墩儿。药铺门前挂葫芦,这里还有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传说古时有一位神异的老翁,开了一间药店,在药店门口悬挂了一个葫芦,人称“悬葫治病”,每到落市后,老翁就跳入葫芦里不见了。于是,“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变成了一句成语。千百年来,中药店的门前都以悬挂葫芦作为标志,有的中医在诊所的门上也悬挂葫芦,以示开业应诊的意思。
古时候的药铺都是前店后厂,大夫在前堂诊脉看病,后面是加工制药的作坊。御生堂恢复的是清代御生堂的实景,门脸儿复原了,后面的作坊还不到位,原因是展厅里没有那么大的空间。 编辑旁白:葫芦是行业的象征,可是现在有几家中医院还把“悬壶济世”当成座佑铭?
传说中的神农
这是明代的神农石雕像,可算是御生堂的镇馆之宝了。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神农不仅发明了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更尝百草教会人们以药治病。这尊石雕像原来供奉在御生堂家乡的药王庙里,后来药王庙被拆掉了,石像被一户贫农用来垒猪圈,白家人几经周折找到石像,买了下来运回北京,经过农业部和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定,这是明代的石雕像,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保存最好、体积最大、历史最久的神农像。中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是神农所著《神农本草经》,上面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种药名,可惜的是原书巳经丢失,现在流传于世的是唐·唐慎微等人所辑录的版本。
编辑旁白:神农头上长角,传说是在品草药过多,在多次中毒而复生后生出了双角。只是如果把神农氏的像摆到路上,又有多少路人能记得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是中国医药的伟大先驱?大多数人会把他当成鬼神看待吧
二十四位医圣像
这面墙挂的是历代“医圣”画像,总共24幅,神农、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李时珍。。。。。,据说,这些画像是民国初年,国内出现的第一次废止中医事件时,一批顶级画家不满民国政府的这一政策,用画笔反映民众的心声而联手绘制的“医圣”画像。这批画像在御生堂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品相非常完好,历经几十年的风雨,连画纸的颜色都没有改变。据说,御生堂在没有开博物馆之前,一直在集册中放在箱子里保存,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开过封,成立博物馆以才从箱中取出挂在墙上。
编辑旁白:如果上面没有名字,你能够将他们的名字依次说出来吗?
承自清代的草药标本
这些标本都是清代药师为了让徒弟们识别草药而专门制作的,原草的叶脉还挺清晰,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中药是我们祖先为了寻找着食物,在和大自然斗争中认识了自然界植物的药用作用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那个年代的郎中,诊脉看病,还要亲自上山采摘。在当时,不管是大夫还是药工都要识全
草,否则上了山认不出哪种是草哪种是药,按现在的说法,应该管这些标本叫做教学工具吧。这些标本做的非常讲究,每一个枝叶都用小胶条粘住,每一件标本的构图和造型都非常的漂亮,一棵棵草就是一件件艺术品。据说,这些草药在当时就经过了特殊处理,不然也不会几百年过去了仍然完好,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化学制剂,老祖宗太有智慧了。
编辑旁白:这些草本植物在被永久的保存时,身姿还犹如摇荡在风中,立体感十足。这跟我们现在被压的扁扁的植物标本是不一样的,在它们身姿各异的背后,也许是一个故事,也许是一段历史,这些药草从唯心的角度来说,在汁液被风干的时候,永久的保存了它们的魂灵。
古代的医用冰箱
这就是清代的冰箱,而且还是医用冰箱。很多外国人到御生堂来参观,解说员向他们介绍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的说原来冰箱的发源地在中国。
这个冰箱是用红木制成的,内壁贴着铅皮。可用于冷藏食物、药品或调节室温。这种事物不用说,肯定当时的宫廷或者贵族家庭才有实力拥有。古人在冬季先将天然切成冰砖藏在专门建造的地库中,使其夏天不会融化,用的时候,就把冰砖取出砸成冰块放入箱内,以起到控温的效果,纯天然、无污染的环保冰箱这是当之无愧了。根据记载,清代北京紫禁城的地下冰库里,每年冬季都要贮存至少20万块天然冰砖。咱们北京不是有很多胡同吗,其中还有个叫冰窑口的,就是当时的冰库之一。
编辑旁白:今天听同事说寿司都是咱中国人发明的,到底有多少我们跟在人家潮流PP后面跑的东西,其根在中国呢?哭吧,我的同胞们。
“金针元气”的故事
御生堂的展柜里有数百根各种各样的古代针具,上至战国下至民国时期,金银铜铁材质不同,在那个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年代,制做的方法肯定各有不同。柏杨说,“当时一个好医生要是得到一根好针,那是修行一辈子得来的福份。”随后他指着展柜中的金针讲了一个御生堂“抓金汤”做金针的传说。
古人先要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山顶,支起锅灶炼制金水,再找一个有献身精神的壮小伙儿,和小伙讲好条件,甚至都要养他一辈子,让他用手将金水从锅里抓出扔到山崖下,金水从山崖落下时在空中自然形成柱体。这样制成的针,纯天然没有任何杂质。由于是用人手抓的金水,带有人体的“元气”,符合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的说法。咱们不是都听过干将、莫邪将身体投入铸剑炉,从而炼出一把“人神合一”的好剑吗,跟炼针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要问,为什么不用铁锤锻造呢,铁锤砸在金丝上,自然会粘进杂质,金针就不纯了,古人认为会影响金针的治疗效果。这种方法后来慢慢消失了,人们开始用马衔铁做针,也就是马嚼子。马嚼子也有讲究,必须用了几十年以后才能用来做针,人们认为被马含在嘴里几十年,衔铁就有了灵性,永不生锈。 编辑旁白:人针合一可能真的能出极品,但是要用一个人的一生换取,淘汰也是必然的吧,这年头,都讲民主了,就是给人家一千万…还真说不准有人愿意献出他的后半辈子,汗!
元代的“洗三盆”
这是个元代
“洗三盆”,白釉褐彩,磁州窑生产的。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孩子出生第三天就要举办庆典,很多亲、朋都参加,父母用这样的盆给小孩子洗礼,所以就叫“洗三盆”,有点儿基督教受洗的意思。元代是蒙古族统治,对于汉族人来说,尽管是异族统治,但汉人尊崇的仍旧是儒家思想,你看盆内侧周边的四个字“道德清静”,盆底还有一个大大的“忍”字,用这个盆给孩子洗礼,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把儒家思想传递给他,同时还有让孩子从小就有忍耐不要惹杀身之祸的意思。
编辑旁白:现代人做满月最积极的动作是收钱,可见这年头,钱比文化重要多了。
最早的内景图拓片
这是内经图的拓片,原碑在白云观,后不知去向。《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据专家考证,这张拓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内经图拓片。图上的每一个穴点和器官都用大自然的事物标注,虽然不像西医对人体的解剖学解释的那么详细,但形象的注释十分清楚了然。内景图是《黄帝内经》文化的一部分,里面含有很深的佛道思想,比如,道家讲究“天人和一”,认为一年是一个大周天,看了这张图就全清楚了。图中还标示着功法的修炼,包括修炼的时辰以及修炼的标准。目前对这幅图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了解,有些标注目前专家们理解的还不完全,我们正在组织专家研究,我们还准备组织专家把这张图上的文字翻译成几种语言,以方便外国来参观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编辑旁白:外国人总是比中国人更早了解到某些中国文明的价值。
韩医“申遗”根在中医
《东医宝鉴》约1433年由朝鲜著名高丽医学者许浚编纂,共25卷,于1611年出版。东医是朝鲜、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该书辑录了古代中医名家的学说、医案、医术、药物诸方面的众多著述,在朝鲜地位相当于中国明代的《本草纲目》。远在一千多年前,朝鲜、越南等国家就有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公元十七世纪初,朝鲜的学者在中国学成归国,参考了大量中国历代医籍,按照在中国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写成了《东医宝鉴》,此书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现在,此书成为韩国为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依据。御生堂保存了好几种明代版本的《东医宝鉴》。
编辑旁白:中国的古老医学正在全世界发扬光大,可惜的是,这些光大都不是以中国人的名义。
清代治病的“铁扇帽”
用树叶子做成的帽子,御生堂管它叫“铁扇帽”,听起来、看上去都很神奇,是清代御生堂的产品,用霜打的桑叶制成。桑叶的药用学名叫铁扇子,叶片大而厚,有祛风清热、凉血明目的功效。当时患有风湿发热、头疼、目赤、口渴、肺热咳嗽等症的人,在吃药的同时戴这种帽子会有减轻病痛的效果。因为帽子的形状类似于清朝官员的凉帽,深受病人的喜爱。桑叶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保存到现在还很完好。
编辑旁白:看着不错,不知道戴在头上什么感觉。
行医人的护身符
这是明代的医用“串铃”,也叫“虎撑”或“虎衔”,过去流动行医卖药的人叫“游医”,就是游医的“护身符”。串铃的传说,源于唐代 “药王”孙思邈给老虎治病的故事。有一次孙思邈进山为人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去路。这只虎俯伏在地上,张开大口,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他点头。孙思邈走近一看,原来老虎喉咙里横着一根很大的兽骨。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就把药担子上的铜圈放进虎口撑住老虎的上下颌,把手穿过铜圈,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治愈的老虎摇尾点头表示感谢,然后转身而去。此事传出后,江湖行医的人们纷纷效仿孙思邈,铜圈便成了外出行医时的必备之物,后人逐渐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这样一来可以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邈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保护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编辑旁白:本来是救命之物,最后却成了江湖医生走街串巷行医的职业声音。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江湖医生,就连这四个字本来也不是贬意的吧。
送给深山巨人的礼物
清代中期,御生堂的药工每年都要去长白山采药。一次,一个药工在深山里偶然遇见一个生病的“巨人”并治好了巨人的病。据说,这个巨人是被朝廷追杀而躲进山里的,喝山泉吃仙果,与虎狼作伴,足有一、二百岁,巨人为报答药工的救命之恩,把他带进了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采得一只伞面般大小的灵芝送给药工,至今这个伞大的灵芝还陈列在御生堂博物馆里。此后,御生堂采药人每年都要给巨人定做新衣、新鞋让药工进山采药时交给巨人。几年后,药工再上山就再没见到过巨人,至今博物馆里还留着一双没有送出的巨人鞋。
编辑旁白:坦白的讲,对于巨人的最终去处我很好奇。
带回家的药壶
这个大药壶,正反两面都有御生堂的字号,壶的里面是锡制的,外面包了一层兽皮。1992年,一个朋友在内蒙搞活动,住在一户牧民家里,发现的这个东西,当时朋友就给我打了电话,我立刻赶到内蒙。听牧民讲,这个药壶在他家传了三代人了。当时他说什么也不给我,我就给他做工作,还把他请到北京来看我们的博物馆,让他知道我不是要拿这个东西去卖钱,而是想更好的珍藏它,最后给了他一些补偿,他才同意将药壶给我们。
编辑旁白:谁说这些物件没有灵性的?这是药壶与御生堂不断的缘份。

<< 前一页123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