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生堂快讯 >> 梦回千年御生堂

记录历史的龙骨
“龙骨”是中药中的一位药材,可治疗心神不宁, 心悸失眠, 肝阳眩晕, 惊痫癫狂, 自汗盗汗, 遗精遗尿;外治湿疮痒疹,
疮疡久溃等病症。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甲骨”。刻有文字的甲骨是很稀有的,我们御生堂的这些龙骨上就都有文字,据甲骨文专家讲,有几片甲骨上讲的是商代边关军中发生瘟疫,军医诊断及治愈的事情。这样的甲骨御生堂有几袋子,足有上千片,大片小片都有,还有很多完整的骨片。许多专家看了都惊叹的不得了。其实,在安阳阴墟发现甲骨文之前,很多药铺都卖甲骨,这味药材已经使用上千年,只不过,当时御生堂一听说甲骨值钱就没再卖,才保存到现在。
编辑旁白:龙骨这种药材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用治疗心神不宁, 心悸失眠, 肝阳眩晕, 惊痫癫狂, 自汗盗汗, 遗精遗尿;外治湿疮痒疹, 疮疡久溃等病症。 说到甲骨就不能不提甲骨文,最早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7年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只能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各类动物的骨头上,到了殷周时期就形成完整的甲骨文。
但是甲骨文被发现却是在清代。
1899年(清末光绪25年),清朝一位官员得了病,他的仆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买中药,煎药之前,仆人把药材打开给官员查看,官员发现一味药材上刻有符号,此药名为龙骨,他就让仆人到药店把所有龙骨都买回来。因为这位官员本人就是一位金文学家、古文学家,他断定龙骨上军镌刻的可能是一种文字符号,经过追查、研究,发现了距今的四千年的殷商文字——甲骨文。
从此甲骨文火遍世界,世界各地的人到中国人收购,很多药铺为了高利润将龙骨卖给了洋人。御生堂没有为金钱所动,将这些甲骨保留至今。既是药材,又是稀世珍品文物。
神奇的“山药王”
据《神农本草》记载,豫怀庆府的山药最为名贵,这株粗如水桶的山药就来自河南焦作的怀庆。一般而言,现在的山药都是当年就入药,只有铁棍粗细,所以叫"铁棍山药"。这株大山药已经生长了一百多年,重达30余斤,中科院植物所的专家见到此物都惊叹不已。巧的是这棵山药长在岩缝中,形如一头大象,下边还蜷伏着一头幼象,巧不巧?还正好可以表证河南的简称“豫”字。10几年前,河南伏牛山中一个年过古稀的老药农带着孙子在深山里寻到此物,药农们都认为这是传说中的“山药王”显灵。我的一个记者朋友下乡采访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消息,通知我以后,我就赶了过去。
当时很多人找老药农,重金求购大山药,都是想买了吃好长生不老,老人都没答应。其实老人就是舍不得宝贝被人拿去吃掉。我就给他做工作,向他说明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让宝贝永久保存在博物馆里,老人才肯把大山药转让给我。
编辑旁白:这颗山药王也就只能当文物了,不然得吃多久才能吃的完啊?
玛瑙做的刀
古人在实践中,发现用锋利的石片可以切开化脓的伤口,减轻病痛;古人又受女人月经现象和创伤出血的启示,发明了“放血术”。这些玛瑙石片全是新石器时代的医用工具。吴阶平院士到我们这儿来参观,见到这些东西都惊讶的不得了,他是学西医的,古人使用的这些器具跟现在西医使用的一些东西没什么区别,这些石刀现在还是很锋利。 编辑旁白:请相信你的眼睛,这些几百年前的中医器具与当今号称医界霸主的西医所用的器具没多大差异。
羽翎做成的药管
这是用当时传说中的大鹏鸟的羽翎制做的药管。过去,商人出远门儿带一些急症药,就放在这里面,防潮、隔雨、便于携带。可以看出,当时的鸟多大啊,这么粗的羽翎,现在见不到了,应当让古动物学家研究一下,到底是用什么鸟的羽翎制的。
编辑旁白:我也很奇怪!
红木婴儿模型
清代西学东进,当时一些留学回来的太医们也有人极力推行西医,当时在太医院开了西方的解剖学,这就是当时太医院的教学模型,刚出生的婴儿闭目慈润,脐带外露,学生们看后一目了然。婴儿模型雕刻很精细,用红木制成,份量非常重。
编辑旁白:看上去比用福尔马林浸泡的小婴儿可爱多了,是不?
医方和医案
医生看病把脉后,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就诊的时间、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情况如实记录下来,再对症下药,开的药方子就叫叫做医方。待病人治好病后,把这些记录保存在一起,就叫“医案”,也叫“诊葙”。御生堂保存的医方和医案,历朝历代,民间的,宫里的,印刷的、手书的,足足有几万件,要多少有多少,一点也不夸张,太多了。我们现在正在整理,准备选出历代名医的医方和医案出几套书。
历代医药“仿单”
仿单就是说明书,也是最早的广告。过去卖药,里面都夹带一个说明,有专门用木板印在一张专门的纸上的,也有印在包装纸上的,说明药的用途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为扩大宣传效果,不少药庄还在上面加上相关的宣传内容,标明堂号和地址,有的老字号还在显著位置特别注明本药铺的地址和“百年正庄老号”、“仅此一家”之类。御生堂保存的历代仿单,从宋元到明、清、民国,可以说无法统计,太多了。御生堂、同仁堂、鹤年堂、育仁堂、童涵春堂、胡庆余堂等老药铺的都有。当时南北药材互通有无,各大药庄之间有生意往来。细心的御生堂人把其他药房的仿单全部保存下来了,就连当时药材市场的当日价目表,历朝历代的都存下来好多。
编辑旁白:这些小物件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回到民国以至更远的年代,直到今天人们其实还在延用着。
未开封的古代中成药
这些都是清代、民国时期没有开封的中药,丸、散、丹、膏,应有尽有,大概有几百种。丸是将药料粉碎后与蜂蜜混合制为内服丸剂;散是数种药料粉末均匀混合的东西;丹是植物药为主混有中金属化合物剂量很小的药品;膏是以油和铅丹类药混合加热炼制的膏药。展柜里的蜡丸,是清代的牛黄安宫丸,都没开封,外壳用天然蜡包着,你看经过上百年的历史,尽管蜡皮颜色有点变深,但里面的药不会变质。
编辑旁白:不知道这东西打开以后还能不能吃。
玩具不只是用来玩儿的
御生堂收集了几万件古代陶瓷玩具,从战国时期到民国末年各式各样的没有断代,头解放时家里曾经拿两袋粮食从别人手上换一只高不足3厘米的宋代白釉褐彩小狗,在当时可是大价钱。这和开药铺有没有关系也没听老人讲过,儿童来看病有个玩具总比没有好吧。启功先生经常到御生堂看这些玩具,有时还爱不释手的拿回家玩几天。但有些确实和医药有关系,比如有好多鸟形的玩具,古人将鸠鸟称作"不噎之鸟",陶瓷做的鸠鸟玩具的寓意就是祝愿老人和孩子进食流畅。还有宋代的白釉黑彩牛车,民间传说汉代韩康卖药言不二价,皇帝请其进京看病,韩康执意乘牛车,路上不忍看到御使们奴役为其修路的百姓,弃车而走,后人做牛车为玩具以纪念韩康。还有孕妇、侏儒和生儿育女、性文化的玩具等等,应当说和医药都有关系。 编辑旁白:唉,现在的医生啊,谁还能在手边准备个玩具专门哄来治疗的小朋友,如果真有人那么做了,也会被同行当成笑柄或是神经病吧?医者的人文关怀,其实不只是治好病那么简单。 (香熏炉的历史和照片,针的历史和照片,300年的灵芝,朱砂佛珠)
三、收藏被遗忘的美丽
画里的模特们,梳着三十年代老上海最流行的发式,身着旗袍,或翩然一笑,或优雅静坐。这些美人的音容笑貌,让人想起《马路天使》里,周璇唱的那首“天涯海角觅知音”的历史余音。她们,曾经是中国最红的演艺界明星,她们用自己温婉的眼神和举止诉说着一个年代的故事,试图让观众通过她们的眼神了解她们所要传达的信息,信息的发布者们,在画面的角落,标上自己的名称和宣传话语——这些,是清代、民国时期的药品广告海报。
那个年代,是中医与西医交错的年代,正是在那样的年代,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正是在那样的年代,中医逐渐在中国人的视界中重新与巫医归为一类,在西医的强势进攻中涅磐,等待重生的一刻,这一等,就是几百年。
被这些美丽而沉静的广告所包围的,是大厅中央摆满了小玩意儿的柜子,有中药、西药以及各种神丹妙丸,也有德国医生在中国生产的器具承盘、针具和各种医用器具,还有银质粉盒、皂盒。
玻璃柜里物件,或者长出了锈斑,或者模糊了字迹,或者残破了表面,这些伤害像是老人们额头上的皱纹,记录着一个西风渐进,中西药渐渐退出国人主流医学的年代。隔着冰冷的玻璃,仍然能感觉到这些小物件,被老祖宗们揣在怀里、捧在手里的余温,那是一种生命的温度,永不消失。
二天堂
像这个二天堂,当时是广东的知名字号,当时行政院的院长于右任亲自给他题的字号,当时广东的省长给他题的对联,这个演员也是当时非常知名的演员,相当于现在的大明星一样,画家也是一位知名画家。
编辑旁白:堂主有一点说的不对,那时的演员肯定没现在挣的多。
屈臣氏的老广告
现在屈臣氏矿泉水到处都是,在香港还有屈臣氏大药房。一百年前,是中国的老字号大药房。现在在大陆已经变成化妆品和超市了。很多老字号都是靠药起家。
编辑旁白:我晕,屈臣氏居然还做过药。

一百年前的温度计
这是个一百年前生产的温度计,直到现在还很准,当时拜尔公司为了宣传他的产品,当作广告送给一些大药房,上面有拜耳公司的标志,挂上它就等于给拜耳做宣传了。
编辑旁白:洋人会做生意果然有历史,这就是传说中的试用品。
瑞士汽巴公司
现在经常在电视里做广告那个“扶他琳”就是这个厂家生产的,一百年前就进入了中国市场,最初就是搞染料,后来转做化学药品。当时,人家就用中国传统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来宣传人家的产品。
编辑旁白:染料和制药厂?他们到底是怎么转型的?

<< 前一页123后一页 >>